新闻链接:https://epaper.chinaxwcb.com/epaper/2024-04/22/content_99840960.html
4月14日,《强国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该书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介绍,《强国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试图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国之路“因何而生、为何而来,身在何处、去往何方,何事可为、何时可成”,探讨阐释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它吸收借鉴了很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希望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学理性、通俗性的理论读物,让广大读者看得懂、看得进、受启发、用得上。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书进行了深入研讨,并给予高度评价。在此我们选刊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多维度探讨强国之路的理论与现实逻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韩庆祥
《强国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严密的逻辑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之路理论与实践的一部力作。
选题具有时代价值。从现实上看,我们已经进入“强国时代”;从学理上看,强国时代就需要研究强国的逻辑。这本书从总体战略、具体战略、战略措施等层面来研究强国之路,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一个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本书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进行展开,问题意识比较强,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出发点和动力源。
提供了重要的解释或者分析框架。总体上,本书从“道”“术”“行”三个层面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解释或者分析框架:“道”讲新发展理念,“术”讲两大布局,“行”讲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具体来说,又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国防、党建等各个领域来谈如何强国,提供了领域性的具体形态的分析框架。
提出一些独到见解。如第二章从客观存在性、内在要求性、现实可能性来阐释强国之路的现实根据;第五章从超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超越资本主义强国的模式、超越传统社会转型的道路来谈全球视野,富有启发性。
逻辑结构严密。从强国之路的生成逻辑,谈到强国之路的总体战略,再谈到具体各个领域的战略安排,最后谈战略措施和保障,即落实到行动,结构非常严密。
具有深入的论证。本书从头到尾非常注重论证,从历史、现实、世界、理论、哲学各个方面论证都比较全面深入,有些方面甚至很精致。
“两个结合”提供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视角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杨耕
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引起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和深入研讨,全面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是我们这一代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既谈到了战略设想又谈到了具体的战略,从国内到国际,涉及经济、政治、生态、社会、人才、文化等方方面面,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第二大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回溯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重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的现代化探索历史,从历史实践和理论演进两方面展开研究,让我们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思考与奋斗、光荣与梦想。
一部有“厚度”的作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 陈曙光
这是一部非常有“厚度”的主题图书。
第一是主题厚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的主旋律,这本书至少回答了这么几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哪儿来?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怎样支撑和保障现代化强国建设?其主题非常厚重、宏大。
第二是结构厚度。四篇结构逻辑严谨,揭示了强国之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第一、二篇阐释了强国之路历史生成和战略谋划,是宏观和中观的层面;第三篇从17个微观层面描述了强国的模样;第四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强国之路的战略支撑和保障。整体形成一个缜密的结构。
第三是思想厚度。文献是思想的重要支撑,这本书的文献贯穿了大的历史纵深,有相当的学术基础。它不是一般的宣传性的著作,有扎实的支撑。对很多问题的回答,特别是第一章的梳理,在思想上、理论上是有创新的。
第四是篇幅厚度。这本书有40多万字,在主题出版上比较少见,尽管是多人合作的成果,但没有碎片化,可见主要作者在总体谋划以及逻辑建构上都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意义重大,创新性强,研究方法科学合理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 崔友平
选题的意义重大。本书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系化、学理化的一个阐述,所以意义特别重大;再加上由王立胜研究员亲自操刀设计总体框架,并充分发挥各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的学术专长,准确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
内容丰富翔实。本书40多万字,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结合党的二十大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进行了系统论述,不仅为强国之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更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全面详细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便于学习。
创新性强。本书的创新包括视角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特别突出的是内容的创新。比如在强国之路的文化基因的挖掘上,本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蕴含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智慧,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超越了资本主义强国模式,也超越了传统社会转型的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结构完整、逻辑严谨、方法科学合理。本书四个篇章的内容前后紧密联系,结构安排合理,逻辑严密有序,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以及综合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用性强,能够帮助大家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研究提供诸多启迪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孙代尧
这本书为学界深化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诸多启迪。知识是在已有知识和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有科学的研究和学术的表达,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说,本书对强国之路系统阐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助于构建比较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知识体系的重头著作。
全面与重点、目标与过程、理论与实践、内外与外在的统一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徐斌
全面和重点的统一。本书结构非常完整,体现了对强国之路这个课题全面性的把握,既有历史基础又有设计的理念,也有具体的战略和条件、保障。其重点之突出又体现在对于核心问题的把握,即抓住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推进实现强国目标这一核心问题
目标和过程的统一。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本书从历史生成谈到现实过程,并且阐释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方略、路径,能够体现出目标和过程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本书深刻阐释了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又将理论有效、有机地结合到具体的实践中来,将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内在要求和外在条件的统一。本书既关注了内在的要求,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的主体作用、以党的建设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些我们实现强国之路的内在要求,需要赓续传承;同时又有一个全球视野,把中国实践放在全球化当中,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一个更为宏阔的视角。
真实性、丰富性、针对性、鲜活性成为写作取胜的关键
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长 刘建生
内容翔实、例证丰富,作者为所有的观点提供了充分的证据,体现了论述和阐释的丰满、充实以及生动。
逻辑排布、结构设计严谨流畅。本书前后有很多相关联的地方,既照顾联系交叉又避免重复和逻辑上的混乱,需要下很大功夫,本书基本做到了内容布局合理,得体、得当。
文从字顺、语言流畅,论证适可而止、点到为止,尽量追求精练、简洁,言简意赅。难能可贵的是,在几度修改加工打造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方面的精细加工:一是用充分的论据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大逻辑顺理成章。二是强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注,尤其是展开讨论战略方向,切实把“四个全面”的通盘布局、具体操作一一涵盖。三是密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避免重复的前提下力求体系完整、系统完备、论证完美。
厚重、缜密的前瞻性研究著作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郝振省
本书选题和内容可圈可点。一是从题目、封面设计就能看出该书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厚重的专著。二是从目录上能看出,这是一本思维缜密、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论述有力、很接地气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之路的书。三是内容翔实、深入,使我们对强国概念的了解由抽象到具体。作者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研究工作的专注性是成就本书的根本,只有长期集中在一个专业领域深耕,才能持续创新、不断探索,这给我们学术研究与出版以深刻的启示。
服务党和国家之需、顺应时代之需、满足读者之需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马国仓
本书主题鲜明、内容全面,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历史感又有纵深感,对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作出了系统深刻的解读。
服务党和国家之需。整部书紧紧围绕强国之路这一重大主题展开,展现了强国之路的方方面面,且解说比较权威。
顺应时代之需。它对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从具体内容、条件保障等进行了分析,对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来说是一部较为权威的辅导书。
满足读者之需。有助于厘清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问题,特别是在帮助读者认识到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这一点上十分突出,是一本解读者之渴的通俗理论读物。
资料扎实、逻辑严密、文风鲜活
光明日报社评论部主任 蔡闯
本书资料扎实、逻辑严密、文风鲜活,且这三点相通相融、互为促进,这实际上非常不容易。
论其资料扎实,本书每一页我们都可以找到例证,其理论梳理分析工作很见功夫。它要求作者既要有成熟的积累,又要有扎实的学风,小心求证,可以说这是一项既要才华横溢又要严谨踏实的近乎矛盾而苛刻的工作,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做到了,令人感佩。
理论文章不仅要逻辑自洽,更需要在逻辑上展现无可辩驳的力量。本书由史实至规律,由规律及理论,由理论返至实践的论证方式,有理有据有力,可以直抵人心。
理论著作也要讲文风,也要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本书鲜明朴实的文风,出自笨功夫与妙哲思的有机统一,正是由于史料的翔实与思维逻辑的周密,本书文风上显得鲜活、扎实、平易近人,不靠高声量,不戴大帽子,平心静气,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
全面、科学、系统、综合、通俗、深邃
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贺耀敏
立意高远。封面五个新——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十分醒目地点出这本书的立意所在,一下抓住读者的关注点。
谋篇布局用心、合理。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从历史、实践到理论,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轨迹和发展逻辑,说服力很强。
思考深邃。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资本主义道路以外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本书充分地论证、阐释了这样一条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意义、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