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评
雕琢岭南,营造时光——《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缘记
时间:2016-07-08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伟 浏览量:1422

《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王河 著

润风轻抚榕枝,穿屋绕巷,掠过千年沉静的雕窗,赏不腻岭南建筑文化的绰约风姿。

当我再次从书柜里抽出这部王河先生的《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来翻阅,不禁思绪翻涌、感慨万千。

王先生前些日子打来电话,提及希望我能为他与这本书写一篇文章的想法,我再三考虑后在今日深夜伴着回忆敲打出这个题目“雕琢岭南,营造时光”。

这个题目本身就包含了我对这本书及王河先生本人的所有感受。“雕琢岭南”,建筑不离雕琢,城池一座、花窗一扇、池水一爿、石桥一孔、林木一方,每一件物拾都全非天然,都凝聚着设造者的匠心独运、苦心孤诣。王河先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他立足岭南,大笔如椽,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尽心雕琢出一部岭南建筑的浩繁史书。“营造时光”,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它的风姿绰约都撇不开每一位设计者与工匠的营造,他们有处庙堂之高的君主赵佗,亦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窑工。王河先生投身田野,搜辑史料,以此扎实的基石,终于把上至新石器下达今日,几千年的时光,全部呈现于这部著作之中。书内书外,尽显这两句话的丰富内涵。

  缘起

2014年7月,我拜别师门,选择应征湖北教育出版社,并入了学术编辑行列。进入编辑部没几日,我的主任李作君老师就安排我来做《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一书的助理责编。我依稀记得当时自己捧着这份厚重书稿的复杂情绪,既有首例开工的欣喜,又有能力纤弱的担心。一份学术类书稿,并且还是建筑学类的著作,虽为文化史专业出身,心中占大部的依旧还是忐忑。几经思索之后,一股初生牛犊不惧虎的鲁莽让我应承下这份书稿。也就是这份书稿,便也就成为王河先生与我缘分的起源。

鲁莽应承之后,紧接着就是具体繁琐的编辑工作。一份建筑学类的著作,对于我一个后生来说,实属难事。每一处专业术语,都要查阅核实,每一张图片都要依据文字内容摆放合适,每一个处理不了的学术问题也只得电话求助于王河先生。电话中的王老师,语调中夹着广东人特有的软糯的气韵,他不厌其烦、逐一解答、不断鼓励。正因如此,我也就不知不觉的审读完所有的书稿,并逐渐发现了建筑文化中的诸多乐趣。潮汕“下山虎”,形似下山之虎,状如爬行之狮,蓄势待发,气势不凡。客家民居,坐山定基,两房舒展如臂,前置水塘,整体思路却是在“法人”,天地之生人为贵,依山抱水气入怀。惊叹于古人卓越神奇的建筑风水观念的同时,我也恍然悟到李安的《卧虎藏龙》中俞秀莲与玉娇龙大战的厅房正是一座客家民居……《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一书给予我的阅读快感远远不止于此。

当一本优秀而耐读的书稿,再次摆在我的面前,我越发珍惜。往后,我便开始与王老师开始更深入的讨论,一股电波联系着我们,频繁的联系、愉快的交流让我愈发想要拜见这位和善温润的先生。

然而苦于我俩分隔两地,一直到书稿最终下厂付印成书。我们都未能得以谋面。

  缘未灭

踏入社会,面对职场,很多人开始跟我交流所谓的世俗心经。在他们的眼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才是颠扑不破的职场铁律。我一直未敢深信,抱着一点任性跟周遭世人交往。同时,我惊奇的发现我社周围的前辈老师和同事都能保持着一份知识分子的真诚与每一位作者处来了一份交情。

正是这份心态,王河先生与我并没有因为《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一书完成出版就形如陌路,再无往来。今年3月末,王河先生在广州市政协需要举办讲座,急需样书。但是图书物流需要花上一周以上的时间。王老师焦急万分,给我打来电话。挂断电话后,我当即网购了开往广州的列车,简单收拾之后,与主任亲自赶往印刷厂,包装了20册样书赶往汉口火车站。带着一百多斤的样书,感觉自己就如同千里走单骑的勇将,一路奔往广州。到达广州南,已经是深夜十一点,王河先生的助手王梦宇和学生朱庆阳在站外一直等候。待到了入住的酒店,已经是凌晨一点半。我也才发觉自己的手心早已勒出了血痕。

次日早晨,在广州市政协的会客厅,王老师与我正式会面,我们就如同多年好友一般,亲切的握手、交谈。课堂上座无虚席,王老师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看到课后踊跃的听众拿着书拥在他桌前索要签名的情景,我心中没有疲累,填满的都是襄助好友的满足。

下午,待回到广州大学王老师的工作室,如释重负的我躺在沙发上睡着了。等到再次醒来时,发现王河先生静静的坐在窗前等待。我匆忙起身,在王老师面前坐下,他微笑的为我添上一杯石斛,我们开始了交谈。我们从《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聊到当今建筑界的盲目与混乱,从学人本分再到我的个人问题。一整个下午,我们交谈甚欢,丝毫没有半点羞怯与不安,也早已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随后,王老师为我送行饯别,座中也邀请我攻读他的博士学位,听到这些满载诚意的言语,我不仅暖意遍身。最后临别,我们友好的拥抱,心里升腾起一股荣耀与满足。

人常言,英雄相识,惺惺相惜。王河先生与我就如此这般,我们因书结缘,但并未因世俗缘灭。两个心性相仿的人在一起,我想所有的修饰言语都会显得做作、不堪。

“雕琢岭南,营造时光”,我想最后还应增添一分意涵,它只属于王河先生与我。正因为这本《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营造了我们二人的友谊时光,营造了我深入走进岭南建筑文化的美好时光,更营造出王河先生为时人展示“一带一路”下的岭南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历史人文的迷人韵致。

这份缘,自它起便无灭。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