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承办,《大众考古》编辑部协办的长江文明探源学术研讨会暨《长江文明探源丛书》启动会在南京举行。《长江文明探源丛书》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担任总主编,旨在全面展现长江早期文明发展格局、主线和脉络。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主任吴桂兵,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裴安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蒋乐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吴卫红,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湖北教育出版社社长方平、副社长李作君,以及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常州市考古研究所、苏州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大众考古》编辑部等单位的30余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分别由吴桂兵、孟华平、吴卫红、裴安平主持。
方平致辞时说,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勇担新的文化使命要解答的时代新课题。启动《长江文明探源丛书》的编纂工作,对长江文明进行全面、系统的探源研究,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和阐释“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将与各位专家携手并肩、砥砺前行,精益求精做好《长江文明探源丛书》出版工作,力争打造长江文化研究新的里程碑。
贺云翱指出,河姆渡的发现引起考古界对长江的思考,打破此前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论”,经过考古学界多年的努力,最终形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识。中华地域文明探源对今天中华民族多元汇同的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其中,长江文明的探源确立了东方两河文明的地位,有助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向哪里去”的千古之问;长江流域,国家诞生之前区域社会运行机制,政治文明之外经济、社会、艺术、知识、道德等形态的发展,将是地域性考古对文明探源寻根的独特贡献。《长江文明探源丛书》从个案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来探索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创造、发展、延续,向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在时代、地域、背景、族群等方面是如何一步步生长,与周边互动交融,最后汇同的。丛书将汇集长江上、中、下游史前考古领域专家学者的最新重要成果,对进一步认识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乃至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提供重要支撑。
会议第二阶段,与会专家围绕长江文明探源,就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汇报,明确了各分册图书的编写思路,并从《长江文明探源丛书》的选题立意、学术价值、创新之处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该书对保护长江文化遗产、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力争打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亮丽名片,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