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评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新时代大学之治
时间:2022-09-09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作者:李庆丰、胡咏梅 浏览量:435

新闻链接:http://dzzy.cbbr.com.cn/html/2022-09/09/content_55906_15272549.htm

“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丛书”(6册)

  主编:钟秉林 周海涛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2月

  总定价:289.00元

  丛书包括《大学学术治理制度创新研究》《大学纪律建设研究》《大学院长角色形成研究》《高校中层管理者专业发展研究》《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研究》《高校科研合作效能研究》6册,由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和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担任主编,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围绕“高校治理现代化”展开专题研究,为破解当前高校治理中的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书 评

  “大学纪律”的概念澄清与治理价值

  ——评《大学纪律建设研究》

  ■李庆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在以往的研究中,纪律往往被窄化为意识形态语境下的“政治纪律”和教育实践语境下的“学生纪律”,研究者对纪律的本质内涵及其功能价值缺乏科学认识。刘益东的《大学纪律建设研究》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论分析方法,对纪律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词源性的梳理,对纪律的功能及相关概念族(纪律与意识形态,纪律与现代性,纪律与法律、道德,纪律与制度、规则、规范)进行了深入辨析。通过词源性的梳理发现,纪律既具有规则和约束的基本内涵,也具有权利的内涵;通过对纪律的功能梳理,发现纪律在现代社会即现代性发展中的双重功能,一是体现为以“支配与控制”为特征的约束功能,二是体现为“道德与权利”的行为与制度重塑的建构功能。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在大学治理过程中需要回归纪律的本质内涵及其蕴含的方法论功能。一方面,澄清对纪律的认识分歧,重新拾起并一定程度上彰显其在应对组织失败方面的积极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中国具体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性,并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作者通过对纪律系列相关概念族的深入辨析,基于学术、行政与政治三角权力模型构建起大学纪律建设的三维理想类型,基于制度与系统理论而构建起个人与组织、观念与行动二维分析矩阵。在作者看来,就学术纪律建设来说,重点在于解决学术失范这一具体实践问题;目标是要通过建立学术纪律重塑学术共同体的价值信仰,使学术回归真诚;方法是建立学术纪律执行委员会,把学术评价作为学术纪律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建立起学术评价、组织承诺和大学治理的系统循环。就行政纪律来说,重点在于解决管理有余服务不足的问题;目标是建立起“服务第一序”的大学行政纪律;方法是通过创建学术、行政与政治有效沟通的协调机制,以行政纪律建设引领组织共同体建设,明晰三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学术与行政,或学术、行政与政治之间两张皮的现象,将原来主要以学术-行政两维治理视角拓展到学术-行政-政治三角权力视角中来。就政治纪律来说,重点在于解决高校内的政治失序现象;目标是保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监督;方法是通过系统反思政治观念,给政治“去魅”并消解某些妖魔化,将政治纪律在大学治理中旗帜鲜明地树起来,理直气壮地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如如何把大学党建与大学的组织特性有机结合,而非停留在两张皮上;另外,建立起大学领导和教师的退出机制,也是大学政治纪律建设需要突破的内容。尽管这三类纪律建设都是针对其各自突出的实践问题,但总体而言都是作为大学这一系统内具体的子系统或结构而发挥功能的,目的都指向大学的内在秩序,既保证大学的学术自由,也保证新时代“巨型大学”或“交互大学”的运行有序。

  微观寻意义 独家显特色

  ——评《大学院长角色形成研究》

  ■胡咏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大学院长作为大学内部“双肩挑”中层干部,处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交叉点上,一方面对于大学的学科建设及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学校承上启下、联通各方的中间力量,对推进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亦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然而,较长时间以来,研究者视阈中并未给这个重要而特殊群体以足够的关切。“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项目——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丛书将王敬红的专著《大学院长角色形成研究》收录其中,既体现了一种微观视野和人文情怀,又体现了战略意识和全局眼光。

  王敬红就职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长期从事一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结合带班、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班主任”角色实践,将研究视线聚焦于院长群体,并在此领域产出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作为该领域中较为“稀有”的质性研究,该书以“进入与发展”为主线,从院长入职谈起,演绎了院长角色入场、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扮演、角色调适等全流程“图景”,呈现了从角色认知到角色“再”认知循环往复的完整闭环。与一般静态研究不同,该书巧用“形成”一词,实现了上述各环节的动态联接,将院长的角色认知及所有角色活动串联成一幅流动的“生成性存在”,推动院长角色生成的各个子系统始终处在彼此对话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之中,进而赋予“院长角色”以弹性和张力,摆脱了角色“凝固”的概念。换言之,“形成”一词以特有的“魔力”激活并放大了各角色要素的内在价值,建构起了“角色形成”这样一个浑然有机体。此乃该书最大的亮点与动人之处。

  作为该领域中较为“稀有”的质性研究,该书着眼于院长角色形成的微观机制,站在院长视角微观描述了院长角色形成的动态完整过程,探察了各环节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勾画了院长的生存状态和角色心理,并按照构建扎根理论的三个规范编码步骤进行了系统的资料分析,初步构建了院长角色形成理论。该研究意在描摹院长角色主观体验进而追求内在逻辑构建和意义发现,并非以宏大叙事手法揭示客观规律,在相关研究中属于有深度、有温度且具开创性的研究。

  该书资料收集方法颇具特色,比如班级辩论法、群体画像法、工作日记法、日常观察法、培训总结法等方法,都是作者利用工作身份策划的资料收集法,由此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具有其他机构研究者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也决定了研究过程及成果的独家性、独特性。

  总之,这一关于“大学院长角色形成”的研究成果,拓展了研究视野,推动了院长角色研究进一步聚焦并走向深入,丰富了院长的角色理论和大学的组织管理理论,是该领域不多见的颇具特色、富有见解的成果之一。希望作者再接再厉,以该书出版为新起点,未来在深化院长角色理论研究、加强院长领导力培训方面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做出更富创新意义的专业贡献。